
越剧《玉蜻蜓》剧情简介
越剧《玉蜻蜓》改编自同名弹词,讲述明代苏州书生申贵升与法华庵尼姑王志贞的爱情悲剧及后续的认亲故事。申贵升因不满包办婚姻,与表妹张雅云相恋受阻,抑郁成疾,偶遇聪慧善良的王志贞,两人以玉蜻蜓为信物私定终身。申贵升病亡后,王志贞产下遗腹子,迫于庵规将婴儿弃于桥头,被苏州知府徐坤收养,取名徐元宰。
徐元宰十八岁中解元,偶然发现血书与玉蜻蜓,得知自己身世,踏上寻母之路。他多方查访,最终在法华庵与王志贞相遇,却因王志贞顾忌名节不敢相认。徐元宰跪求生母,以 “十月怀胎恩重如山” 打动王志贞,母子相认。此时,申家后人欲夺财产,逼迫王志贞还俗,张雅云亦因当年误会难解而心生嫌隙。最终,在徐元宰的坚持与众人的谅解下,恩怨化解,王志贞以 “情” 破 “戒”,与儿子团聚,玉蜻蜓信物终成团圆象征。
越剧《玉蜻蜓》剧中人物
- 王志贞(旦):才貌双全的尼姑,出身书香门第,因家变落发为尼,却在邂逅申贵升后重燃情丝。她内心挣扎于礼教与真情之间,产子后的无奈弃养、认子时的隐忍悲怆,成为角色核心。演员通过哀怨的唱腔(如 “游庵定情”“产后弃子” 唱段)与细腻的水袖表演,将其 “情与戒” 的矛盾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是 “认子” 时的跪步与眼神戏,展现出母性的坚韧与痛苦。
- 申贵升(小生):多情懦弱的书生,不满封建婚姻却无力反抗,将情感寄托于王志贞。演员以忧郁的气质与缠绵的唱腔,刻画其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病榻托孤的唱段尤为凄凉,凸显角色悲剧色彩。
- 徐元宰(小生):聪慧执着的解元,得知身世后矢志寻母。他的唱段多以急切的 [尺调] 为主,如 “寻母” 时的 “路遇大姐问端由”,展现少年的赤诚;面对生母时的 “跪求” 唱段,则转用深情的 [弦下调],细腻传递思亲之情。
- 张雅云(旦):申贵升表妹,端庄贤淑,因误会与申贵升错失姻缘,后成为徐元宰养母。演员通过温婉的表演与包容的神态,诠释其从幽怨到释然的心理变化,与王志贞的对手戏充满张力。
- 法成(老生):法华庵住持,恪守庵规却不失人情味,在王志贞弃子时暗中相助。演员以沉稳的念白与复杂的眼神,展现其对清规与人性的矛盾态度。
越剧《玉蜻蜓》赏析评价
越剧《玉蜻蜓》是一部聚焦 “情、戒、缘” 的经典悲剧,思想深刻且艺术感染力极强。思想上,该剧通过王志贞的命运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真情的坚韧。王志贞 “身为尼姑却难断尘缘” 的设定,打破了传统戏曲中 “非此即彼” 的道德评判,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引发观众对 “情与理”“个人与社会” 的深刻思考。
艺术表现上,该剧以 “玉蜻蜓” 信物贯穿全剧,结构精巧,悬念迭起。唱腔设计贴合人物心境:王志贞的 “哭坟” 唱段凄凉婉转,运用 [弦下调] 配合哭腔,将丧夫失子之痛推向高潮;徐元宰的 “寻母” 唱段节奏紧凑,富有叙事性,推动剧情发展。舞台呈现注重细节刻画,如王志贞手持玉蜻蜓的颤抖动作、徐元宰跪地时的身体语言,均成为情感表达的点睛之笔。此外,剧中 “游庵”“认子” 等经典场次,通过虚实结合的场景(如庵堂的纱幔、桥头的孤灯)营造出诗意氛围,既保留越剧的抒情特质,又强化了悲剧的感染力。